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资讯 > 能源 > 正文
能源

中船科技助力千万千瓦新能源“头号工程”

2025-11-19 13:55:06  来源:
  11月12日,中船科技新疆哈密基地为新疆木垒1000万千瓦新能源“头号工程”——国家电投上海电力新疆木垒120万千瓦风电项目生产的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发运,标志着中船科技为该项目提供的96台机组全部圆满交付“收官”,将为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提供最强“助攻”,也将为木垒县2025年度实现新增1000万千瓦新能源目标贡献硬核力量
  立足“风光宝库”
  优秀机组“护航”关键工程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作为天山北麓著名的“风光宝库”,是新疆确定的十大风区、五大光区之一,也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木垒县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率先建成全疆首个县级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今年,该县又承担了1000万千瓦新能源建设和并网重任,预计2025年末新能源并网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60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领先的县级新能源开发示范区。
  作为木垒县1000万千瓦新能源的“头号工程”和关键工程,国家电投上海电力120万千瓦风电项目总投资51.8亿元,将安装192台6.25MW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220千伏汇集站和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其中,中船科技为该项目提供96台6.25MW风电机组,目前随着全部机组的发运交付,吊装与调试工作正同步推进中,并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此次吊装的6.25MW机组传承中船科技6.XMW平台优秀产品性能,在批量运行验证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该机组基于中船科技长期积累的叶片自研体系和深度测试验证体系,通过材料、工艺、结构、精益制造和智能数字五位一体的创新矩阵,结合多目标优化方法,提高生产可靠性和结构安全性,降低叶片重量,保证优异气动效率和发电能力;机械传动链依托中船科技大量的应用数据积累,使得齿轮箱和主轴承的失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塔筒基于全栈式设计和项目定制化,使用充分验证的系统涡激抑制解决方案保障全面“减振”和智能防倒塔,模块化模具能覆盖该风轮等级下的120-180米塔筒设计。
  同时,该机组还具有更优发电性能,相比当前市场主流的6.XMW机型,单机发电能力提升5%以上,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能够为项目开发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更安全更智能,机组采用了阵风模式、风速湍流自识别、自动抗涡激等控制策略,解决了超长叶片叶轮不平衡载荷控制和超长柔性叶片颤振抑制等难题,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配备叶片净空、UP-哨兵等智能监测系统,构建了风电机组健康评估与故障预警体系,保障机组安全可靠运行。更好的交付运维,自主研制单叶片吊装夹持工具,能够适配不同叶片外形,兼容性更好,与传统方式相比,作业风速限制可由8米/秒提高到12米/秒,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配备断电自复位零故障重启、远程维护等功能,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匠心制造铸精品
  高效交付诠释科技速度
  作为该项目的主机装备供应商,中船科技生产交付部新疆哈密基地承担了96台机组的装配任务,自今年6月项目投产到最后一台机组下线,生产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99%,实现零质量事故;完成15项新增风险隐患治理,全程零安全事故;月平均劳动效率超越挑战目标,项目制造周期持续提速,同时,发运周期缩短50%。
  完美交付的背后是哈密基地面对诸多困难时“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更是坚持团结合作的协同攻关。面对项目初期物资供应不齐全的挑战,团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大部件工序物资齐套即投产”这一模块化、分段式的生产组织模式。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物料短缺对生产连续性的影响,大幅降低了生产流程中的等待时间。同时,坚持“一盘棋”的思维协同作战,调动来自重庆、内蒙古、山东及大连四大生产基地的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员工的支援,极大地缓解了现场技能人才不足的压力,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项目中期,针对产出节奏大于发运节奏的难题,生产团队及时将成品机组转移至外部堆场,确保了生产节拍的顺畅。面对发运瓶颈,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实施“N+2”天车辆发运预策划等举措,使发运效率翻倍提升。
  随着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发运木垒项目现场,中船科技96台风电机组的圆满交付,不仅为项目的全容量并网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以高效、智能、可靠的技术装备,有力支撑起木垒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建设。未来,随着一台台风机在天山北麓的戈壁迎风飞旋,将为新疆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也将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