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最长转体桥成功转体
9月27日凌晨,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铁武宜段长青下行联络线跨汉宜铁路特大桥转体T构历时70分钟、顺时针旋转25度后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最长转体桥成功转体,至此武宜段全线转体桥施工完成,彻底打通了架梁“咽喉要道”,为线路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沪渝蓉高铁是我国沿江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武宜段汉口至汉川东线路正线长44.535公里,利用既有汉宜线19.887公里,新建正线长度24.649公里,桥梁占比高达94.1%,包括多处转体桥、斜拉桥等特殊结构物。长青下行联络线跨汉宜高铁特大桥转体结构呈“T”字形,长160米,宽7.1米,总重量超7000吨,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
此次转体跨越的汉宜铁路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由于线路与汉宜铁路交叉角度较小,转体桥桥墩距离其最近距离只有7米,为Ⅱ级封锁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守住了安全就是守住了“生命线”。施工中项目团队对所有“隐患点”制定了“一点一策”方案,细化至每道工序施工机械的使用类型、大机站位情况、使用状态,并采用图表化的方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作业人员熟记于心、实践于行;在施工现场安装高清摄像头,对连续梁、转体桥等施工重点区域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并在设置防护标识牌的基础上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作业人员行为;对大型机械采用“一人一机”专职防护,加强既有线施工教育培训,真正做到一事不出。
为安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建设者还邀请桥梁专家进行多次论证,研究优化各项工序,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并预先对转体桥进行了试转体,为正式转体提供了精确参数;转体过程中通过速度传感器、自动全站仪等先进设备进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速度、角度等关键转体参数,最终实现精准对接。
如何让近万吨的巨无霸顺利“转身”?转体系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转体系统由下转盘、球铰、上转盘、牵引系统组成,牵引转盘像“两只碗叠在一起”,在千斤顶的牵引下钢绞线带动转体系统像“石磨”般发生转动。为消除施工误差产生的桥梁两端不平衡,转体前技术人员对转体桥整体进行了称重试验,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重,使得转体支点两端达到相对平衡状态;通过打磨滑道,在球铰下方安装应力检测仪器,防止转体过程中出现卡顿、撑脚压死的情况,保证转体平稳顺利。
作为制约全线架梁施工的关键堵点,该转体桥的建设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为有效缩短工期,项目团队科学划分施工任务,将工期细化到小时,进一步量化责任、明确目标,并全面推行期效激励制度,对如期完成施工任务的团队进行重奖,充分调动作业人员积极性;在武汉高温期间施工现场搭设流射型风机进行通风,购置大量冰块开展物理降温,为作业人员提供优良的施工环境,施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现场负责人李文辉说道:“为满足工期要求,我们持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配齐配全人、材、机、模具等要素,仅用150天便完成了20个悬臂现浇段施工任务,为后续施工赢得了近1个月的宝贵时间。”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建成通车后对加快构建沿江高速铁路通道、优化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网,加快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撑湖北省“一主两副、三群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