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资讯 > 冶金 > 正文
冶金

攀钢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2019-07-03 11:31:50  来源:
  由攀钢牵头承担的7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研任务已完成,正申请四川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验收。”攀钢技术发展部部长刘丰强近日告诉记者,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设立以来,在攀钢承担的四批共22个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并已成功验收3个。
  1970年7月1日,攀钢1号高炉正式出铁。以此为标志,攀钢人用近50年的时间奋力拼搏、持续攻关,在钒、钛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始终牢记开发攀西战略资源、发展民族钒钛产业的初心和使命,围绕重大科技难题攻坚不懈,50年来,一批批关键技术相继在攀钢人手中被突破。目前,攀钢集团已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产业链最完整的钛加工企业,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重轨生产基地,以及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特殊用钢生产基地。
  瞄准战略需求
  攻克“呆矿”炼钢世界难题
  5月29日,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立,标志着我国组建“国家队”填补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领域标准体系空白,迈出争夺国际钒钛市场标准话语权的关键一步,也为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注入新动能。
  位于大西南川滇交界的攀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其中,在攀枝花已探明的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就达71.8亿吨,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同时,这里的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2%,占世界的11.6%;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5%,世界的35.2%。攀钢,因此而建。
  建设攀钢是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用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成为世界性难题。20世纪50年代,攀西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曾三次被送到苏联试验,均被判定为“呆矿”,不可能用高炉冶炼。
  为打破“呆矿”的断言,建设初期,国家调集生产、科研、高校等14家单位的108名科研人员,针对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进行系统攻关,先后在承德、西昌、北京和昆明等生产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试验,探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的基本规律。
  后来,由攀钢创造出的一套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实现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从无法冶炼到工业生产的跨越,炼出了攀西第一炉铁水。1979年,该技术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国家发明一等奖。
  “攀钢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起家、科技强企的技术进步史。”攀钢集团研究院院长唐历自豪地说,经过基本技术形成、技术发展和强化等阶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攀钢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发展日臻成熟,硕果累累,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冶金科学与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克“呆矿”,为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攀西资源综合利用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特别是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的铬、钴、镍、镓等稀贵元素,是建设国防军工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国家的期待,攀钢始终铭记在心。在2018年召开的攀钢企业文化座谈会上,鞍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攀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向东指出,不能忘记我们来时的路,不能忘记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建攀钢。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至2018年底,攀钢累计申请专利7468项,专利授权达到5165项。特别是自2013年3月国家批准设立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来,攀钢已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3332项,其中发明专利1922项、国外专利58项,与1985年专利法正式实施到攀西试验区设立前的27年相比,增幅分别高达81.8%、137%、190%。其中,2018年攀钢专利保有量名列四川省企业第一名;仅2016年以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0余项。
  着眼成果转化
  攀钢精品耀眼全球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夕,一则好消息从斯里兰卡传来:4月8日,由攀钢钢轨铺成、设计时速120千米的斯里兰卡南部铁路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攀钢人用智慧和辛勤劳动,圆了“世界红茶之都”近百年来第一条现代化铁路梦。
  钢轨是攀钢名片,更是民族品牌。助力中国铁路实现从54.5公里到近500公里的时速跨越,在我国投运的高速铁路线上,75%以上的高速钢轨由攀钢提供……卓越产品的背后,是攀钢雄厚的研发实力。
  目前,攀钢独创并申请了60余项钢轨专利技术,许多专利技术水平至今全球领先,并牵头代表中国修订钢轨国际标准。攀钢已成为世界上覆盖标准最广、规格最多的钢轨生产企业,能够生产世界最高要求和最严标准的钢轨系列产品,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攀钢西昌钢钒通过了戴姆勒&北京奔驰团队的严格审核,标志着攀钢具备了北京奔驰汽车用钢供应商资格。
  攀钢汽车用钢板块虽起步较晚,但10年的研发,让科研人员在开发具有攀钢特色的汽车板体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目前,攀钢已具备批量生产热轧汽车梁用钢、车轮用钢、冷轧汽车结构用钢、深冲用钢等系列产品的能力,实现了厚度、宽度全覆盖,2018年汽车用钢产销量148万吨,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品牌。
  “呆矿”被点石成金,推动攀钢由“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再到“材变精品”的战略性转变,形成了重轨、汽车板、家电板、军用特钢为代表的大型材、板材、管材和特钢等系列钢铁产品。钒钛是攀钢的标志,也是攀钢持续创新的“磨刀石”。
  “由于我国对钒的开发与利用相对较晚,技术落后,产品初级,且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得不花费当时非常宝贵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回忆起钒的研发历程,攀钢研究院一级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朝晖感慨万千。
  1998年4月,国外钒公司第一次来中国推销钒氮合金产品。攀钢对这项新技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当试探着希望引进该技术时,却遭到了拒绝。引进技术被拒绝、先进产线不让看、引进设备不正常,越被“封锁”,越是激发出攀钢人的创新潜能。
  2001年,国内首条钒氮合金生产线在攀钢建成,外国企业独家垄断全球市场的格局从此改写;2012年,攀钢开发出航空航天领域结构材料中最重要添加剂钒铝合金,打破了之前只有美国和德国占领市场的局面……
  与蓬勃发展的钒产业一样,攀钢的钛产业方兴未艾。
  1981年,攀钢建成年产5万吨钛精矿生产线,结束了钒钛磁铁矿不能作为钛资源利用的历史。
  此后,从微细粒技术的突破,到钛白粉生产技术的“安家落户”;从形成生产高档锐钛型钛白粉的独特成套技术,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金红石产业化成套技术,改写我国人造金红石技术的历史……攀钢在钛工艺技术的攻关上从未停下脚步。特别是近年来,攀钢在钛材、钛合金深加工技术研究,打造形成攀钢特色钛材钛合金深加工产业等方面,已打出创新组合拳,优势逐步凸显。
  创新,让攀钢人充分挖掘出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这个巨大“宝库”的潜力,助力攀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立足创新引领
  打造世界顶级新材料公司
  5月23日,在攀西经济区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四川省有关部门指出,通过不断创新,以攀钢为代表形成了一批规模化、全链条技术方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对“加快建成世界级的钒钛领先企业”的期望,面对产品的高值化水平不够,绿色化程度不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应用水平不够等资源利用现状,攀钢必须再创新、再突破。
  新攀钢新使命。面对新形势,攀钢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鞍钢高质量发展和新攀钢建设,提出了重点构建“1+4+4+1”产业格局的创新目标,正紧抓机遇,坚持以项目牵引发展、改革驱动发展、创新引领发展,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狠抓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形成新的利润增长极。
  围绕做大以新材料为主攻方向的研发创新产业,攀钢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研体制顶层设计,按照“一产业一研究所”“一战略产品(工艺平台)一项目团队”思路,重构攀钢研究院科研机构,建成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加紧构建第三代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狠抓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建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牵头组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基金,2016年以来共计投入直接研发费用16.7亿元。
  着眼激发活力,深化对外合作,大力引技、引智、引才。围绕“高效化、高值化、绿色化、智能化”这一高质量发展钒钛产业的主攻方向,攀钢加大协同创新力度,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签订合作项目200余项。2018年,攀钢研究院聚焦科技创新创业新需求,新聘首席科学家2名、专家3名,引进高校毕业生和成熟人才25名。6年来,攀钢研究院已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人才效应显现。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以产业转化为核心,在氧化钒清洁生产、钛及钛合金冶炼加工等七大关键技术上已实现突破的攀钢,正以“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信心、决心、恒心、耐心,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攀西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升级版。
  有着光荣传统的攀钢人,正努力抢抓机遇、积微速成、深彻改革,在钒钛产业领域乘风破浪,奋力打造基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顶级新材料公司。